在日本,外国人的合法居留与社会活动,皆需依附于一种被称为“在留资格”的法律机制。它不仅是一种许可,更像一把钥匙,决定了你在日本可以做什么、能待多久、如何与这个社会建立法律关系。随着全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留资格的管理也变得更为严格与动态。2024年,日本政府就因外国人违反相关规定,强制取消了18,908份在留资格,较上一年增长710人,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其中,非法打工所引发的违规,占据了绝对多数,比例高达76.4%。这不仅暴露出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也反映出外国人“在留”现实中的多重矛盾与压力。

一、“在留资格”是什么?
“在留资格”(在日语中称为“在留資格”),是依据《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简称《入管法》)设定的外国人居留许可类别,其设计逻辑是以“活动内容”或“个人身份”为基础,设定外国人在日所允许从事的事务范围与居住年限。目前共分为三大类,约三十余种具体类型:
1、活动类资格(约27种)
该类资格与外国人入境后预定从事的具体活动挂钩,是最常见的一类。例如:
1)工作相关:
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多用于企业白领、高技能专业人才。
技能签证:如厨师、木匠等传统技术工种。
特定技能(1号、2号):面向劳动力紧缺行业,如介护、建筑、农业、机械等。
医疗、教授、企业内转勤等。
2)非工作相关:
留学签证:供赴日高校或语言学校就读者使用。
家族滞在:允许工作签证持有者的配偶及子女在日生活。
短期滞在:旅游、探亲等,停留期一般为15、30或90天,不得打工。
文化活动签证:用于无报酬从事传统文化研修等。
2、身份类资格(4种)
这类资格不受活动种类限制,更重视申请者的“身份背景”:
永住者:无在留年限限制,通常需在日本连续居住10年以上。
日本人配偶者等:配偶、子女或特定条件下的亲属。
定住者:多为难以纳入其他资格的长期居留者,如日裔第三代。
特别永住者:主要面向战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在日朝韩人士。
3、特别类资格
如外交官、联合国人员、难民认定者或基于经济合作协定(EPA)的特定活动者,享有特别居留权。
无论是哪一类,外国人在入境三个月以上后,需持有“在留卡”,卡内记录了其资格类型、在留期限、居住地址等重要信息。任何超出许可范围的行为,特别是涉及有偿活动的,都会被视为“资格外活动”,存在被处罚乃至取消资格的风险。
二、非法打工成取消主因,亚洲劳工成高危群体
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公布的数据,2024年共有18,908人被取消在留资格,同比增长4%。其中,14,453人因从事非法打工而被查处,占比超过七成。这一数字背后,既是政策高压的体现,也映射出现实的生存困境。
在被查处的非法打工者中,越南籍最多,达6,996人,占比高达37%;其次是中国籍(1,929人)与泰国籍(1,609人)。这类群体往往在日本从事一些本地劳动力不愿涉足的“3K行业”(脏、苦、危险):
1、农业领域
以茨城县为例,2023年共查处3,452名非法农工,其中75.2%从事蔬果采摘、田间种植等工作,劳动强度高,报酬却远低于法定标准。
2、建筑行业
约有4,110名非法劳工在建筑工地作业,涉及搬运、砌墙、模板等高体力工种,越南籍工人比例较高。
3、工厂流水线
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需求量大,但工作枯燥、环境单调。其日薪约在5,000至7,000日元之间,虽不及日本工人的正常工资,但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而言,仍具有吸引力。
这些劳工大多原持“留学”或“技能实习”类签证,期望通过在日积累经验和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语言、技能、信息壁垒限制,部分人最终选择超范围工作,导致在留资格被取消,甚至面临遣返与再入国限制。
“在留资格”的制度设置,其初衷是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并促进国际间合法、有序的人才与劳动力流动。对于计划赴日留学、工作或定居的外国人而言,了解、尊重并严格遵守在留制度,不仅是对法律的基本尊重,更是保护自身权益与未来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