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EB-1A杰出人才移民凭借“无需雇主担保、审批周期短、全家可同时移民”等诸多优势,成为众多高净值申请人追捧的美国移民路径。然而,随着个别中介机构利用“包装造假”手段帮助不具备真实成就的申请人获得绿卡,美国移民局(USCIS)已启动前所未有的追溯审查机制,意在还原EB-1A本应服务的初衷——吸引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

1、追溯审查启动,重点打击“包装案件”
据多位资深移民律师确认,美国移民局近期已正式启动对已批准EB-1A案件的回溯性审查,尤其集中在人工智能(AI)、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技术热区。这些领域因其“技术壁垒高”“成果不易量化”等特点,近年来成为造假高发区,也因此被USCIS列为重点排查对象。
此次审查并非针对新案,而是追溯至数年前已获批的案件。移民局不仅引入AI查重技术对申请人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语义分析,还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奖项、公关报道、专家推荐信等关键材料进行真实性验证。部分已成功获得绿卡的申请人,在申请入籍阶段突然收到NOID(拒签意向通知),被要求补充证据以证明“持续的杰出贡献”,否则面临绿卡被撤销的风险。
根据《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第205条规定,若USCIS认定申请存在重大虚假陈述(Material Misrepresentation),即有权撤销已批准的移民申请。这一法律条文为移民局此次的“清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2、造假风气横行,EB-1A系统遭遇信任危机
EB-1A类别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个人非凡成就”的移民通道,旨在吸引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或体育等领域中具备国际认可的杰出人才。申请人需满足移民局设定的十项标准中的任意三项,并提供详尽的证明材料。
然而,正因为EB-1A不需要雇主担保、流程较灵活,一些不良机构借机操作出一套“流水线式包装服务”:协助申请人伪造行业奖项、虚构学术文章、安排软文媒体报道,甚至撰写“定制推荐信”,使得普通人表面看似符合EB-1A的条件。
这种“造星式”包装手段虽短期内成功通过审批,却严重损害了项目的公信力。据统计,EB-1类别每年绿卡配额约为4万个,而I-140申请(包括EB-1A/B/C)年度批准量已接近配额上限。扣除配偶和子女的附属申请人后,实际主申请人所能获得的绿卡数量已大幅压缩。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排期拉长、审查趋严、真正的优秀申请人也被迫陷入不确定性。
移民局此番采取追溯性打击,目的正在于肃清这些“伪杰出”的存在,让EB-1A回归其设立的本质初衷——为美国引进真正能够在本领域内持续发光发热的国际人才。
3、材料质量才是申请能否通关的核心
EB-1A案件的审查本质上是一个高度主观裁量的过程。虽然条文中列出了10项评估标准,但移民官会结合整体材料,对“是否构成杰出人才”进行综合判断。因此,申请材料的专业性、逻辑性与说服力至关重要。
很多申请人误以为“材料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可信度与层次感。实际上,EB-1A的申请更像是一场“说服型写作”,需要将申请人过往经历中的亮点提炼、整合、放大,以法律语言与行业语言双重维度呈现出其“不可替代性”。
更重要的是,EB-1A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每一位申请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与发展轨迹,因此申请策略必须“量身定制”。这不仅考验顾问团队的专业判断力,也要求其具备跨领域整合资源与文字表达的能力。
移民局永远欢迎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国际人才。而那些依靠“造假包装”通过审批的案例,即便一时侥幸拿到绿卡,也将在未来的某一环节被清算。
当前的大环境已经非常清晰:移民政策趋紧、审查尺度提高、系统信任修复迫在眉睫。对于每一位有意通过EB-1A路径实现美国梦的申请人而言,唯有以真实、持续的成就为基石,辅以专业团队打造高质量、符合逻辑的文案材料,才能稳稳跨过这道关卡。
« 上一篇 美国恢复留学生签证审理,社交媒体审查成为新常态2025-06-19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