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家庭通过投资、人才计划等方式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借助香港教育资源为子女规划升学路径,已成为不少家长的重要选择。然而,2025年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一项新规,或将改变部分家庭对“本地生”资格的既有认知。这项政策对持香港非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学生,在申请香港高等教育课程(包括专上、副学士及本科)时的“本地生”认定门槛进行了分阶段上调,影响深远,值得关注。

一、政策变化概览:本地生认定门槛逐步收紧
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新规定,2026年10月起,“是否属于本地生”的判定将不再仅以是否持有香港身份证为依据,而是引入了“居港时间”这一新的评估维度:
1、2026年10月前
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者(包括非永久居民)可直接被视为本地生,无需考察居港时间;
2、申请2027-2028学年
需在过去一年中实际居港累计不少于275天(即离港时间不超过90天),方可视为本地生;
3、申请2028-2029学年及之后
所需居港时间进一步延长至两年,且每年离港不得超过90天。
此举意味着,未来仅凭香港居民身份证,尤其是非永久居民身份,将难以继续享受“本地生”待遇,而未持续在港居住的学生将面临“非本地生”身份所带来的高学费与招生名额限制。
二、中小学阶段是否受影响?
不少家长关心,是否孩子当前就读于香港本地中小学,亦会受到“居港时间”政策影响?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本地生定义仅适用于申请香港大专及以上学位课程,不涉及中小学阶段。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即可申请本地中小学学位,不强制要求具体的居港时间记录。
三、本地生与非本地生,差距究竟有多大?
“本地生”与“非本地生”身份的最大差别,在于招生名额限制和学费标准。以2025年学费标准为例:
1、香港大学
本地生学费约为每年44,500港元,而非本地生学费高达198,000港元,两者相差153,500港元;
2、香港中文大学
本地生学费为每年44,500港元,非本地生则需支付178,000港元,差距达133,500港元。
此外,香港高校每年为非本地生设置的录取配额有限,竞争激烈,录取难度明显高于本地生。
四、报读课程类型是否会影响本地生认定?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将“本地生”身份与中学课程体系挂钩。无论学生就读的是香港本地课程体系(如DSE),还是国际学校课程(如IB、AP、A-Level),在申请香港大学时,都必须填写身份类别,并接受“居港时间”审查。因此,考试体系不会影响本地生认定,决定权仍在于是否符合居住时间及身份条件。
五、哪些身份可豁免居港时间要求?
若学生持有以下两类身份证明,将不会受到“居港时间”政策限制,可直接被认定为本地生:
1、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
2、香港无条件居民身份证(代码为※※※X)。
这类身份的持有人,无需在申请阶段提交过往居港记录,即可被视作本地生,从而规避高额学费与限额竞争。
六、如何取得“无条件居民身份证”?
目前,仅通过香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CIES),在获得居民身份满7年后,可申请转换为无条件居民身份。值得注意的是,该途径无强制居住要求。无论是早期的650万港币投资门槛、后期的1000万港币标准,或是最新的3000万港币政策,均可满足申请条件。一旦取得无条件居留权,子女即可在升学时享受完整本地生待遇。
香港身份的“附加值”,正在从“静态身份”向“动态居留”过渡。对计划让子女赴港升学的家庭而言,仅靠身份文件已不足以确保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通道。建议家长尽早规划,结合子女升学时间表与居港安排,合理衔接身份与教育资源,避免在临门一脚时因资格受限而错失良机。
« 上一篇 香港修订“本地学生”定义,2027年起须居港满两年2025-08-01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