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一则突如其来的政策反转震动了加拿大移民圈: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宣布撤回“绕开联邦、直接为10万庇护申请者发放工签”的计划。这一消息令广大移民申请人错愕不已,也让原本被解读为“破局之举”的政治承诺,在一周之内迅速沦为一场未及落幕的闹剧。然而,这场表面上的“政策变卦”背后,实则暗藏着一场更深层次的联邦与省之间关于移民控制权与财政资源的角力。
一、政策“急刹车”的背后:数据与政治现实的双重打脸
福特的初衷看似“为民请命”——他曾公开指责联邦处理庇护申请工签的速度过慢,声称有申请者等待长达两年。然而,移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庇护申请工签的平均处理时间为45天,安省则为48天,远未达到所谓“漫长等待”的程度。
更令人震惊的是,福特本人在接受媒体质询时承认,其“信息来源”竟是来自在Tim Hortons门口“随机与几位路人交谈”的结果。一个省长以街头民意取代政策数据,将一项涉及十万移民命运的决定建立在“感知”而非“事实”之上,引发了公众对于其决策逻辑与治理能力的深刻质疑。

二、政治话术背后的“特朗普式操作”
从政治手法上看,福特的做法并非一时冲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操作。其路径高度类似于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惯用的策略:先抛出一项高调且争议巨大的主张,迅速引爆舆论;待各方陷入激烈争论后,再悄然后撤,并将责任归咎于“冗繁的联邦制度”或“落后的官僚机制”。
如此一来,既能赢得选民的支持,又可借势在与联邦政府的博弈中提高话语权,为安省争取更多的移民配额与财政拨款。这是一场典型的“以舆论塑势,以退为进”的政治操作,福特并非“失控”,恰恰是精于算计。
三、各省“围攻联邦”,移民政策碎片化成趋势
事实上,福特并非孤例。过去一年中,加拿大多个省份,包括魁北克省、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曼尼托巴省,纷纷在不同场合表达对联邦移民政策的不满。原因很直接:移民配额集中在联邦手中,但承担劳动力短缺、公共服务压力的却是各省。
尤其在2024年,联邦政府为实现全国人口与资源的重新平衡,大幅削减了部分省份的省提名计划(PNP)名额。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医疗、建筑、教育等关键岗位的招工陷入困境,税基萎缩,财政压力加剧。在无法独立制定移民政策的制度限制下,地方不得不借助高调政治表态、媒体操作、甚至“碰瓷式”表演,向联邦施压。
四、加拿大移民格局重构:地方导向愈加明显
从长期趋势来看,加拿大移民政策正逐步由统一向区域化转型。这不仅体现在各省要求提升PNP权重,也反映在联邦对地方劳动力市场匹配度的日益重视。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内,以下几点将成为新常态:
对于申请人而言,“选对省”将成为成功移民的关键策略。不同省份之间的职业紧缺清单、配额安排、邀请门槛差异日益显著,选择策略不再是单一考量,而是多维度精算。
五、移民申请者的应对建议:远离噪音,聚焦政策实质
在当前这样一个政策频繁震荡、舆论高频波动的阶段,移民申请者更需要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以下几点建议值得重点关注:
1、警惕非官宣信息
任何未经联邦或省政府正式发布的“新政”,都不应作为决策依据,尤其是媒体传言与政治人物的口头表态。
2、持续跟踪PNP动态
关注自己目标省份的配额调整、政策重启及邀请频率,判断趋势是否利于自身职业背景。
3、把握高需求领域
例如医疗护理、工程、制造、IT等依旧是多数省份优先引入的人才类型。
4、关注EE和打分系统变化
是否会推出更偏本地雇主导向的新通道,是否会进一步提高语言与学历门槛,都是影响申请成败的关键变量。
福特这场“政治秀”不仅是一次移民政策的插曲,更是加拿大各省在争夺移民资源与财政分配权上的缩影。作为观众与参与者的我们,应学会透过表象识别真相,不被政治表演左右判断。只有掌握真实的政策走向、因地制宜布局规划,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移民舞台中,稳步前行、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