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法务省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获得日本国籍的归化许可人数达到约8800人,其中中国籍归化者首次以3122人的规模位列第一,超过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韩国及朝鲜籍归化者(2283人)。这一变化不仅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也折射出亚洲人口流动、归化政策调整以及日本社会对外籍居民态度的深层转变。
1、归化趋势变动:中国籍跃居首位
据《产经新闻》报道,自1967年日本首次公开归化数据以来,韩国与朝鲜籍人士一直在归化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然而,2024年这一格局首次被打破,中国籍申请者跃居榜首,这一变化标志着日本归化格局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回顾历史,日本归化人数在2003年曾达到1万7633人的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基本稳定在每年7000至9000人之间。此次中国籍归化人数的上升,可能受到多重因素推动,包括中日之间经济、教育与人员往来的深化,以及中国籍居民在日生活时间的累积,逐步符合归化条件。

2、归化来源日趋多元化
除中韩两国外,日本近年来的归化来源呈现出更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亚国家的归化申请人数逐年上升。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4年,非中韩籍的归化人数从1719人增长至3458人,短短五年内实现翻番,反映出日本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吸纳更多元的外来人口结构。
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有劳动力短缺背景下对外国劳工的依赖加剧,也有留学生、技术实习生等群体在日本长期发展意愿增强的现实支撑。
3、归化制度门槛与“永住-归化”制度反差
根据日本法律,归化须由法务大臣审批,申请人通常需满足六项基本条件:在日本合法居住五年以上、年满18岁、品行良好、有稳定收入来源、愿意放弃原有国籍,以及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日语能力。然而,制度上仍存在明显不对称之处:相较于“永住者”需在日居住十年以上,归化仅需五年即可提出申请,这种“归化门槛低于永住”的结构,被一些学者称为“制度逆转”现象。
有归化成功者指出,永住与归化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手续复杂程度,而在于法律身份层级与政治权利的根本差异:归化即获得完整国民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且免除被强制遣返的风险。
4、社会舆论与政治氛围:归化现象引发广泛讨论
在2024年日本参议院选举期间,外国人相关议题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外国人归化”与“永住资格扩大”引发部分政治势力与民众的激烈讨论。包括参政党在内的一些政党提出“日本人优先”的竞选口号,质疑外国人政策的开放性,甚至散布关于“外国人享有生活保护特权”等不实言论。
尽管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外国人家庭领取生活保护的比例仅为2.9%,远低于网络中传播的“三分之一”夸大说法,但这些虚假信息仍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部分国民对外国人政策的误解与排斥。
与此同时,民间社会与人权组织迅速作出回应。多个NGO在选举期间联合发声,呼吁选民理性看待归化与外国人政策,并严厉谴责任何带有歧视与排外色彩的言论,强调构建“多元共生型社会”的必要性。此举也反映出日本社会在全球化压力与本土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张力。
中国籍归化人数跃升至首位,表面是数据变化,实质则是中日社会交流深化、个体身份选择多元化的写照。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对外国人政策的态度正处于复杂而微妙的转型期。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迫使其吸纳更多外籍人才;另一方面,国内部分群体的排外情绪也带来了社会整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