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教育局就高端人才计划(俗称“高才通”)及相关人才输入计划中受养子女的升学安排作出公开回应。此次回应不仅明确了“本地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未发生改变,还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学资助学额与学费支持政策的调整,引发社会各界,特别是内地人才家庭的广泛关注。
一、本地生身份认定保持不变,资助机制成为政策重点
根据教育局最新声明,凡在首次获发签证时未满18岁的受养子女,仍被视为“本地生”,无论其父母是否通过香港优才、专才或高才通计划赴港定居。也就是说,“本地生”这一身份认定逻辑未有根本变化。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是否属于本地生”与“是否能享受本地生待遇”之间,政策上已出现实质分化。未来大学录取及学费资助,将更加侧重于考核申请人的真实居港年限,而非单一身份标签。

二、资助与收费制度:按居港年限设立双轨制
在新的资助政策下,香港高校资助学额(约1.5万个)与本地生学费标准(每年约4.2万至4.5万港元),仅向“在开学前已在港连续居住满两年”的本地生开放。这一门槛的设立,意在确保公共教育资源优先照顾真正融入香港社会的学生。
对于未满足两年居港要求的受养子女,即便身份上仍属“本地生”,也需以自资形式入读大学,其学费水平将参照非本地生标准,介于每年16万至20万港元之间。不过,香港各大学仍可利用4%“超额收生”名额灵活处理此类申请,提供有限录取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亦预留动态调整机制:学生入学后如满足居港年限要求(如2028年入学,至大三时已在港满两年),可申请由自资转为资助,享受后续学年的学费减免。
三、三阶段过渡安排,给予家庭缓冲空间
为降低新政对现有申请人及家庭的冲击,教育局设定了分阶段实施的过渡期:
1、2026/27学年入学(2025年10月申请):居港要求暂不设限;
2、2027/28学年入学(2026年10月申请):需居港满1年;
3、2028/29学年及以后(2027年10月起申请):正式执行居港满两年的要求。
此举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及其家庭留出合理规划时间,避免因政策变动导致升学路径骤变。
四、热点问题释疑:界定居港资格、挂名禁令与身份绑定
针对社会关切的多个实际问题,教育局也作出详细解释:
1、跨境读书是否计入居港年限?
如学生在开学前两年内以全日制身份在港正规就读,凭学校证明可视为已居港;否则,需通过出入境记录佐证每年在港逗留超过275天。
2、是否可通过“挂名就读”规避新规?
政策明文禁止此类行为。若学生实际未在港上课却登记学籍,院校将被要求说明,且该学生将不被承认居港身份。
3、父母签证到期对子女有何影响?
子女签证与父母身份绑定。如父母未续签,其子女需转换为其他类型学生签证才能继续就读,具体由个别院校决定。
4、国际课程学生是否享有本地生待遇?
教育局不统一界定,需由院校根据课程及申请背景作个案评估。
五、政策背后的逻辑:遏制“考试移民”,保障教育公平
此次新政获得香港八大高校的一致支持,学界普遍认为此举有助于防止“功利性考试移民”,即部分家庭短期赴港仅为子女争取低学费名额,未实际参与本地生活与社会融合。政策通过学费机制引导家庭正视“真实居港”的重要性,强化了公平竞争原则。
从长远看,这一调整反映出香港特区政府在吸引全球人才的同时,亦致力于维持本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分配。对于希望通过人才计划定居香港的内地家庭而言,提前规划子女教育路径、确保满足居港年限要求,将成为关键策略。
教育局也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新政实施效果,持续与高校沟通,适时优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地顺畅,兼顾人才吸引与教育公平双重目标。
« 上一篇 八类技术人才可直获香港身份,一人申请全家受益2025-07-07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