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底正式推出以来,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迅速成为内地与海外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首批申请者的两年期签证于今年8月相继到期,而港府最新公布的数据却引发了广泛讨论:在逾1.3万名逗留期已满的申请人中,近46%选择主动放弃续签。这一数字一经披露,外界迅速将其解读为“高才通烂尾”。然而,深入分析港府公布的续签数据与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并非计划失败的信号,而是高才通制度设计中“有意为之”的人才筛选逻辑。
一、数据勾勒出的“高才画像”
从劳工及福利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成功续签的群体具备高度一致的特征:
1、居住与工作模式
约三分之二续签者常住香港,其中70%选择租房,13%已购置物业,另有部分住在公司宿舍或酒店。其余三分之一虽然并非常住香港,但在港拥有稳定工作岗位。
2、收入水平
续签者月薪中位数达4万港元,约四分之一的申请人月入8万港元以上,最高1%甚至超过30万港元,整体显著高于香港平均薪酬水平。
3、年龄与家庭结构
53%的续签者年龄在40岁以下,具备长期职业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申请人同时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了受养人签证,平均每户携带约1.7名子女来港,明显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发展意向。
由此可见,真正能够通过首轮续签考核的“高才”,多为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并且已经在香港就业或创业。他们不仅具备高收入和较强的职业稳定性,更展现出与香港建立长期关联的意愿。这与政府设立高才通的初衷高度吻合。

二、为何近半数主动放弃?
与成功续签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主动放弃续签的人。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两大原因。
1. 无法在港立足
高才通的申请门槛相对宽松:年收入达250万港元以上,或具备全球百强名校的本科学位即可申请。因此,不少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申请。然而,真正要在香港扎根,并非只靠一纸批文就能实现。
过去两年中,不少申请人通过中介“买地址”或“买职位”来应付居住和工作要求,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长远维系难度极大,而且随着入境处对学历造假、虚假工作等行为的严查,风险愈发凸显。最终,在耗费资金却难以获得稳定发展的情况下,部分人选择知难而退。
2. 香港身份的相对吸引力下降
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必须居住满7年才能获得,而在全球移民版图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更加直接或高效的路径。例如部分欧洲国家的投资入籍计划,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快捷居留政策。对于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申请人而言,香港“七年等待”的成本与收益并不对等。因而,高才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过渡选择”——他们利用香港身份拓展国际金融或教育资源后,再转向其他更具吸引力的移民通道。
三、港府的制度设计:人才筛选而非失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港府并未将高才通定位为“一次性成功”的移民通道。正如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所言,首轮两年期签证的本质在于提供探索机会,而真正的目标是通过多轮续签考核,筛选出真正愿意扎根香港的人才。
换言之,高才通的逻辑类似于一场长跑赛:第一阶段的“退赛者”恰恰印证了制度的筛选功能。港府为申请人提供了两三年的探索期,期间若能在港就业、创业、安家,则有望逐步走向长期居留;若无法立足,则主动退出,这正是机制设定中的合理环节。
四、人口结构与政策长远意义
香港当下面临的人口压力不容忽视。每年约有12万人步入65岁以上老龄群体,而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仅约6万。劳动力缺口日益扩大,产业升级更需要大量中青年高素质人才的注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才通首批申请人中“近半数放弃续签”的现象,并非社会舆论所担忧的“计划失败”,而是自然流失与主动筛选的结果。真正留下的那一半,正是能够为香港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至于市民对于公共资源分配的质疑,更多体现的是短期视角。随着时间推移,成功留下的高才群体将通过就业、创业、消费、教育等多方面反哺香港经济与社会,最终实现更大公共价值。
综上所述,高才通的“烂尾”并不是计划的终结,而是制度本身的必然阶段。通过两年的探索期,香港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人才筛选:真正扎根的高才将逐渐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支柱,而那些选择退出的人,则是被制度有机过滤的“过客”。
在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香港的策略并非追求数量上的一时繁荣,而是通过时间换空间,以科学设计实现优质人才的长期留存。这场关于“高才”的试验,才刚刚开始。
« 上一篇 香港高才通计划2025年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2025-07-11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