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不断变化,香港正迅速崛起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教育新高地。香港大学(港大)收到超过2.5万宗非本地学生申请,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申请人数高达2.1万,显示出内地家庭对香港教育的浓厚兴趣。同时,来自印度、韩国、印尼、加拿大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申请也呈现出四成以上的年增长率。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香港教育国际化品牌的持续发力,也不乏全球政治与留学政策波动的影响。
1、教资会放宽非本地生比例,港大申请量井喷
根据香港大学收生及国际生交流事务总监介绍,自香港教资会(UGC)将八所受资助大学的非本地学生招生比例上限由原来的20%提高至40%以来,港大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招生热潮。最终预计将录取约1400至1500名非本地学生,较上一年增加200至300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港大非本地生的申请者中,约六成为中国内地学生,四成来自其他国家及地区。这一“6:4”结构正接近校方设定的长期目标,即内地生与海外生“5:5”比例分布。在“择优录取”原则指导下,港大仍坚持对申请人的学术表现与学科契合度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学生质量不因扩招而稀释。
与此同时,港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11位,刷新历年最佳成绩。这一全球排名的飞跃也为其国际吸引力提供了强大背书,成为非本地申请人数激增的直接诱因之一。

2、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推高港校“转校潮”
近年,由于美国针对国际学生的政策趋于收紧,尤其是对名校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干预不断升级,使得原本计划赴美深造的学生及家长转而将目光投向相对稳定、教育质量突出的香港。
港大近月接获逾400宗与美国政策相关的留学查询,正在处理超过200宗本科及研究生的“转校申请”,当中不乏已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美国顶尖大学录取者。经过严格筛选后,港大已向其中约20位学术能力突出的申请人发放录取通知书,充分体现香港高校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承接能力”。
不仅港大,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也纷纷证实接获大量自美“转向香港”的申请案例。例如,理大表示已收到近150宗相关查询,并直接录取多位具资格申请人;而科大则披露,已接纳至少5名持有哈佛录取通知书或在哈佛就读的学生。这一趋势表明,香港正逐步成为美国教育政策不确定性下的“替代首选”。
3、全力建设“留学香港”品牌,政策与配套齐头并进
面对非本地学生激增带来的住宿与校园资源挑战,高校积极响应。港大方面,除了在校内新建学生宿舍外,还正主动寻求与周边酒店合作,将入住率偏低的商业酒店改建为学生宿舍。此举得益于政府推出的先导政策,允许酒店及商厦在无需规划程序下转型为教育用途,以应对不断上升的住宿需求。
从长远来看,香港已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在北部都会区预留至少80公顷土地,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该项目旨在鼓励本地院校与海内外知名高校以灵活模式开展联合办学、研究合作及学生交流,进一步增强香港作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战略定位。
曾几何时,香港高校对非本地学生而言更多是“赴欧美名校之前的跳板”,而如今,随着其教育质量与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加之政策环境日益稳定,香港正逐步成为众多家庭眼中的理想留学目的地。未来,如何在吸引全球人才的同时,维持本地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并持续打造“留学香港”的国际品牌,将成为香港高等教育迈向更高台阶的关键命题。